当前大型旅游开发常见四大误区:

一、不用客户思维做旅游 用政府思维、地产思维、招商思维、设计师思维来做旅游,这四类思维的重点均不在客户需求角度。以往的旅游项目开发大部分为这四类思维。以前的景区主要是一二线旅游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这些资源活的滋润主要是依赖“二老—老天爷和老祖宗”,要么是景色独特,要么是文化地标,只要圈起来建点配套,坐等收钱就饿不死。但当跨界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能够拿到的基本是三四线的旅游资源,除非像迪士尼一样,斥巨资打造新的文化IP和人造场景,如果再按照以往的开发模式误导,不考虑跨界产业融合、不考虑打造特色主题,就会缺乏竞争力,导致投资失败,越投越亏。

二、重IP轻内容、重投资轻创意。 IP不是内容,IP负责聚集流量,内容负责变现。只有IP没有好的内容,赚了眼球输了生意,典型的要名不要利。真正赚钱的是IP的衍生品,例如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票房收入,80%来自于线下营销。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与发掘往往浮于形式和表面,花木兰、熊猫都是中国的IP,真正的产业化挖掘却是由美国完成。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批靠门票过日子的景区其实是在抱着金砖要饭。 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土豪做法,过于重视设施设备大而全,忽视游客的新奇体验与细致服务,游客是来休闲娱乐的不是看你炫富的,你有钱比的过王健林么?中国首富当时放话:因为万达在旅游业的存在,要让迪斯尼二十年赚不到钱!结果是迪斯尼上海开园,第一年就净赚近百亿!与之相反万达旅游由于经营困难全部卖给了富力和融创。

三、用学院派规划设计单位做市场策划。 几十年来各个城市埋头搞城市景观、城市建设,都是找的院校,没出什么问题。所以,现在开始大搞旅游,也想当然让院校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城市景观只是满足市民的需要,位于城市内部,又不负责吸引外地人,所以只要看着像样就行了,但旅游景区的开发一般地理偏僻,是要每年吸引几百万外地游客的,这个难度超过所有行业!但被我们的决策者忽略了,90%以上的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都交给了大院大校,结果导致90%的景区半死不活!因为目前大部分设计师基本上是出了校门就进了院门,重点是研究落地的,与市场脱节,没跑过市场、没搞过营销、没研究过消费者,请问你怎么把消费者吸引过来!

四、研究对手多于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多于研究客群。 为什么几乎所有行业的老板转行过来搞旅游都不行?原因在于,旅游跟所有行业不一样。其他行业是重点研究竞争对手,针对性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样才有竞争力。而旅游恰恰相反,我们是求异而不是求同,游客是希望体验到不同的感受,千万不要把旅游景区开发得像另一个旅游景区!哪怕你做的更好,成本更低。很多决策者开发旅游就是三板斧:考察、学习、模仿。先组织人马到全国考察类似的项目,回来照搬抄袭,整个一模一样的出来,这就是求同思维导致的全国景区千景一面、似曾相似,完全失去了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的竞争力。最近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遍布全国的空中玻璃栈道。 另一方面,很多开发者过于自恋,玩情怀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却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感到很委屈很不公平,为什么粗制滥造的项目比我们用心打造的还受欢迎。没有意识到,旅游项目的消费者是大众而不是投资商,不能自娱自乐,而是与民同乐,忽视客户群体的定位与需求挖掘必然走向失败。